南京知青思乡写歌却惨被判死刑《知青之歌》到底有啥问题?
南京知青思乡写歌却惨被判死刑《知青之歌》到底有啥问题?1979年1月的一天,建邺人民法院做出了一个重要宣判,将一位名为任毅的罪犯予以“无罪释放”。
对于任毅而言,这个消息无疑是让人喜悦的。作为60年代中期可谓是全国知名的音乐家,任毅曾经创作出了一首感动全国无数知青,甚至火到国外的经典歌曲。
在上小学之际,他偶然间被选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,开始学习歌唱技艺。在迈入中学之后,他又在音乐领域再度迈进,开始尝试接触二胡、吉他等相关乐器,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乐理知识。
随着时间的发展,任毅也到了进入高中学习的年纪。在60年代中期,任毅进入南京五中就读,打算按部就班完成自身的学业计划。
然而不久之后,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开始。在毛主席的号召之下,全国各地知青开始了上山下乡的旅程。
作为南京五中的学生,任毅也被这时代洪流所裹挟,走向了自己命运的前方。1968年12月星空体育官方网站,包括任毅在内的南京五中下乡知青,迎来了自己被分配的日子。任毅与一部分同学一起,被安置到了江浦县。
任毅落户的生产队,因为乃是江浦县汤泉公社所在地,因此这里常有知青往来,可谓是全公社知青的聚集地。
最开始之时,大家聚到一起还是谈论着自己的生活经历,以及天南海北的各种见闻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初来乍到的逐渐褪去。
说到底,他们也不过是些半大孩子。虽说在口号号召之下,有着十足的精神。但没经历过世事艰难的他们,在远离家乡,生活困难的农村生活,又怎能不生出些失落思乡之情。
在此过程中,知青们弹唱起了到新疆插队的南京知青高世隆创作的《塔里木——我的第二故乡》,众人皆产生了浓重的思乡之情。
作为由南京五中而来的知青,这些孩子们对南京可谓有着深深的思念。触景生情之下,众人也不免想起在南京生活的日子。
情绪激荡之下,任毅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。当晚他借着月色和烛火,回忆南京的点点滴滴,最终于第二天天亮之前完成了《我的家乡》这首歌曲。
由于歌曲中主要是展现了知青们对故乡南京的思念,因此这首歌又被成为《知青之歌》,或者《南京知青之歌》。
由于这首歌曲切中了全国不知多少知青的内心敏感之处,因此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。无论是江南还是东北,中国土地之上,皆有知青在传唱这首经典歌曲。
《知青之歌》的火爆,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作者任毅的想象。原本,他不过是应同学们要求,创作一首属于南京知青们的思乡歌曲。
但因为歌曲情意真切,唤起了全国无数知青们内心潜藏的情感。加上歌曲本身不俗的音乐性,使得该歌曲竟然火到了国外。
任毅的一位同学郑剑锋,因为身体患有严重残疾,因此没有被安排下乡插队。在家中修养的日子里,他常以听取收音机各类节目取悦自己。
一次收听节目过程中,他意外从莫斯科广播电台里,听到了《知青之歌》的声音。他连忙联系任毅,要他也亲耳听听这声音,好好感受其作品的成功。
当任毅亲耳听到收音机中传来的悦耳歌声,他也不由自主翘起了嘴角,为自身创作歌曲受欢迎而自豪不已。
1970年2月19日,任毅正式被捕入狱。而之所以他被遭到逮捕,正是因为那首“火出圈”的《知青之歌》。
且不说彼时中苏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,这首歌被修正主义的苏联方面选中便足以成为某些人的发难借口。
更关键的是,《知青之歌》其中的情感基调十分悲凉,书写了知青群体的强烈失落情绪。这在彼时强调积极向上,叙事的大背景之下,存在严重的割裂。
在某些人看来,这样的不积极情绪,显然是为了破坏欣欣向荣的文化大。作为创作者的任毅,自然也就成了反对大的走资派代表。
在张春桥等人的批判下,《知青之歌》很快被打为反对毛主席上山下乡政策的黑歌,是资产阶级文艺反手段。
任毅尽管已经主动“认罪”,但也依旧没能逃过一劫。自他入狱开始到后来公开审问的几个月时间里,任毅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提审。
例如,其中一句歌词名为“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”。提审人员认定这里面大有文章,多次逼迫任毅承认原作品里记载的是“深陷”。
别看只是一字之差,中国文化就是如此博大精深。“深浅”不过是指知青们因为自身局限,无法像工农兵一样在异乡走的顺畅,这是真实存在的现状。
可要是改为“深陷”,那就是内心里对上山下乡政策不认可,主观认定知青们是陷入了某些糟糕的境地。
这样类似于“”的事件,如今看来十分可笑。可在特殊年代里,却成为了不少人攻击异己的手段。
普通人,哪里受得起这样的无端污蔑?因此,任毅打死也不肯承认这些栽赃。但即便如此,他也没能改变自身被指控的命运。
1970年5月,南京军管会公布对任毅的处理报告。其中明确任毅罪名为散部反言论,恶毒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,破坏上山下乡运动。
如此严重的后果,显然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,也是不少人都心存疑虑的。但迫于权威,没有人敢对这一决定提出异议。
最终在许世友将军的介入下,任毅死里逃生,改判10年有期徒刑。但可怜的是,因此遭受牵连的24人,最终均被执行死刑。
在被判刑10年后,任毅便开始了长期在农场工作的日子。南京方面很快将其押送前往江浦地区的石佛寺农场,监督进行一些沉重繁杂的工作。
最开始,任毅的内心实际上非常抵触,一度有轻生的念头。在他看来,背负上反的罪行,在监牢之中苦熬苟活,还不如痛痛快快死了更让人满意。
但在其期间,其被下放的母亲、高中教师、校长,甚至大量不相识的知青,纷纷赶来探望遭受冤屈的他,与他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。
可在几人当权之时,他别说是还自己清白,就连自身性命都是他人保全。因此,任毅一开始只能苦苦等待,等待事情出现专机的那一天。
而这一等,便是足足六年的漫长时光。在这6年时间里,他被转移押送到了溧阳县队,更改了工作环境,但他内心的志向依旧没有丝毫改变。
终于在服刑足足6年多后,他等到了“”成功覆灭的消息。对全国人民而言,这个消息实际上都是让人兴奋不已的。
1978年,最高法院将任毅上诉信件转交南京建邺法院,等待其做出具体回应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关于“真理标准”的广泛讨论,一场席卷全国的拨乱反正运动很快由此开始。
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建邺法院很快展开了对“任毅案”的全面复核工作。经过三个多月的梳理调查,1978年8月,建业法院出具了对“任毅案”的复核结果。
在建邺法院看来,任毅创作的作品《知青之歌》,虽然存在浓厚的小资情调,展现的情绪相对消极,措辞也存在一定不妥。
任毅作为一位知识青年,在创作歌曲之际认识社会和人生上显然是存在一定不足的。但抓住这一点,便要对其问罪,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做法。
因此,建邺法院最终决定撤销对任毅的“原判”,无罪释放这位遭受冤屈的知识青年,并为其安排工作。
1979年1月4日,建邺法院再度开庭,正式宣告任毅“无罪释放”,结束了他的多年冤屈。然而,此时距离其入狱已经过去了仅9年时光,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好在,在拨乱反正的风气之下,全社会都重新接纳了这位曾经的知名作曲家。其回到南京后,收到了各大新闻媒体,以及大量当年知青的欢迎。
南京纺织公司丝绒厂,更是热情地接纳了任毅,为其安排了相对清闲的工作,算是为其做出了一点点补偿。
时代微尘,放之老百姓身上,便是一座沉重巨山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任毅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。索性最终夜尽天明,大多数人都迎来了光明的新天。
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最后,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